由于中外巨大的发展差距,早期留学人员回国后,成为稀缺人才,普遍得到重用,出了民国总理、铁路之父以及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身居军队高位等,这些是留学光鲜的一面。但像李恩富这样留在留学地工作和生活的人,是会体验到中外差距所带来的歧视、理念差异等所带来的麻烦。
这点也是我在观察福建留学时所看到的,早期福建人偷渡成风,体验到了国外生活阴暗的一面,这些体验反馈到故土,导致福建人对留学是另外一种感觉,这点和江浙沪差异很大。所以福建虽然为侨乡,但留学一点也不热,留学人数还不如很多中西部地区。
从留美幼童开始所引发的留学潮,我们会发现留学一直是歧视和重视的矛盾结合体。早期留学,由于中国和国外发展存在巨大的差距,留学费用昂贵,普通家庭根本承担不起。中国学生留学,要么得到公派留学机会或者拿到国外大学的奖学金,要么是家里富裕,能够承担起留学费用。
由于留学不易且留学生出身不凡,加上国内对海归人才的渴求。早期留学生学成回国后,普遍会受到重用,出现了民国总理、铁路之父、两弹一星元勋等一大批国士。
但这些留学生在国外留学并不易,中国的落后让其在国外易受到歧视和各种冲突,这点在日本留学上尤为明显。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后,清廷以日本为师,1896年,清廷选派13人到日本留学。这13名学生开了留日先河,之后中国学生留日人数快速增长。1899年增至两百名,1902年有四五百人,1903年有一千人,1906年达到了顶峰的八千人左右。从1896年首批留日学生到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为止,留学日本的中国人估计超过5万人。
清廷之所以青睐日本留学,张之洞的《劝学篇》对此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清廷认为日本是个具有忠君传统的国家,到日本留学有助于中国学生忠于朝廷。但结果却背道而驰,留日学生更多的不是忠君而是下克上,同时归国的留日学生对日本反而普遍仇视。
究其因,一方面是留日中国学生在日本就读期间,普遍被日本社会歧视,也很难融入到日本社会,在留日学生各种回忆录中,少有和日本同学交往的记录,这样导致对日本普遍没有好感;另一方面,接纳中国留学生的日本学校主要为私立,新思想更为活跃,极少有学生能够上到日本更重视忠君教育的国立/公立学校就读,最终出现既反清廷也反日本的双反显现。
而当代的留学又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转变之处在于留学歧视从国外转到了国内。前面提到,早期留学,由于中国与国外发展的巨大差距,使得早期留学生在国外被歧视但在国内受重视。现在的留学正好相反,国外受欢迎而国内受歧视。
其转变的原因在于中国国力的提升。从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实施后,本科留学开始成规模,自费留学兴起。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承担得起留学费用的家庭数量剧增。
为此,留学从早期非富即贵或者十分优秀的学生转为普通家庭也一样可以留学。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在子女通过高考无法考上心仪的国内大学后,会考虑走留学路线。我经过数据比对,发现一旦选择走出国留学路径,大概率是可以上到国外比较好的大学,超过九成的中国学生可以上到美本前100、英本前50、澳洲八大的大学。
现在国内每年本科留学人数大概为10万人,我测算过,这些学生的中考成绩能够上当地最好高中约为5000来人,即出国留学总量的5%左右。绝大部分的学生是考上普通高中甚至考不上高中。
也正是这个原因,留学在国内渐渐没有了光环,留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成绩差、家境好的代名词。这样一来留学在国内反而受到了歧视。而中国学生在国外则普遍受到了欢迎,因可以为国外大学带来丰厚的学费收入,促进留学国的经济发展。这与早期留学状况有很大的转变。
同时,中国现在被美国视为发达国家,不少领域发展水平处在世界前列,留学所带来的学识优势并不明显。我在武汉参观詹天佑故居时,感叹詹天佑是在中国没有一寸铁路的情况下在耶鲁大学学习铁路建造技术,回国后顿成为稀缺人才,参与了多条重要铁路线的建设,最终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而现在的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铁路建造技术,几无可能达到詹天佑的成就,因中国高铁建造技术已处于世界前列。
《唐人街探案1900》(白振邦)里面有不少搞笑的桥段,让展示这段华工受辱的不堪历史过程中变得笑中带泪。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中国正如电影台词中所提到“世界上最伟大的魔术,是我们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对留学以及海归态度的转变,对留学家庭来说百味杂陈,但从历史长河来看,这是时代进步和国家强大后出现的必然结果,最终也让教育回归到本源。(肖经栋 宜校创始人/《择校之道:十年走访洞察国际教育底层逻辑》作者,本文节选了《择校之道:十年走访洞察国际教育底层逻辑》部分书稿内容。责编邮箱:[email protected])